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李玉光近日提醒,我國植物新品種參與國際競爭面臨較大壓力。目前,我國前10強種業在世界種子貿易中所占份額僅為0.8%,外資企業蔬菜種子經營量已控制了我國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我國自主植物新品種的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較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植物新品種在我國也被稱為良種,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李玉光認為,目前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至少存在植物新品種申請領域狹窄、缺乏有效良種推廣和應用機制、公眾的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比較薄弱等三大突出問題。
據介紹,我國為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常年用種量為300億公斤,價值達500億元。而目前,我國有種子企業8000多家,但擁有自主品種權的企業不過百余家。雜、多、亂、小、散,是國內種業的明顯特征,與美國孟山都、瑞士先正達、荷蘭瑞克斯旺等跨國種業巨頭形成鮮明反差。
李玉光介紹,國際上,很多國家把良種培育和知識產權保護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對種子戰略資源抓得很緊。譬如,荷蘭對花卉良種的保護,是作為國家戰略來保障,在培育、管理和銷售各個環節,有整套的知識產權保護。為防品種盜用和復制,他們對花種出口做了放射性處理,購買者只能使用兩代。
還有,一些外資企業申請種子專利后,會先將種子免費輸出到發展中國家,以達到壟斷目的。例如,美國國際開發署曾通過美國農業部提供數千噸“高質量、合格的小麥種子”分發給困境中的伊拉克農民,一開始幾乎是免費的。但很快或許在一兩個種植季之內,伊拉克農民會發現自己如果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向外國種子公司支付專利費。
回頭看看我們國家轉基因水稻,也是一代代培育出來的。但在援外過程中直接輸出,沒有重視保護?!坝捎诓恢匾暠Wo,我國培育的良種,很多時候被國外無償獲取。損失很大?!崩钣窆庹f。
鑒于植物新品種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李玉光提出,當務之急是要加大對農業良種培育的科技投入,建立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援助機制,鼓勵我國企業和科研機構就其培育的新品種在國外獲得知識產權保護,構建農林產品國際貿易知識產權預警機制。同時,充分利用法律和政策手段,鼓勵對優良植物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并加強執法保護力度,通過完善立法加大對侵權和假冒案件的處罰力度。 來源于www.936610.com/ 站長收集,如若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地址! |